◎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第三,最高法院的司法能动主义是否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我国宪政体制,法院无违宪审查权,对行政法规也无审查权。
第四、强化法律监督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第五、全面深化检察改革。
修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实行专人办理、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附条件不起诉、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帮助失足未成年人改过自新。认真听取律师意见,自觉接受律师的监督制约,促进自身公正执法。完善全国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联网查询系统,提供查询148万余次,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单位和个人被禁止市场准入或降低资质等级,推动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在完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的基础上,推行专题报告制度,认真分析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职务犯罪发案特点、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参考。加大对中西部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支持力度。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加强刑事诉讼监督,重点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违法立案、非法取证、滥用强制措施、量刑畸轻畸重等问题,严把罪与非罪界限,严防冤假错案。各位代表,我们清醒认识到,检察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条例第三条对党内法规制定权限作出专门规定,明确了哪些事项只能由党的中央组织制定、哪些事项可以由中央纪律委员会、中央各部门或省区市党委制定,以规范党内法规的立法权方式,确保党内法规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二、党建法治的重点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依法执政的历史命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奥斯丁提出法律是主权者命令这一命题以来,实证分析法学在这一命题下通过法律体系的规则结构建设,剥茧抽丝地发展法律的科学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实法治的成功党的章程也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而条例对党内法规立法的民主性也着力甚多,如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党内法规草案形成后,应当广泛征求意见。
党员在忠实积极履行义务的同时,其权利也应得到充分保障,特别是当党员权利受侵害时,就应在现有申诉程序之外,有更为正式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通过对党内法规立法的统一性、科学性与民主性要求,以保障党内法规的良法生成,为党建法治奠定基础。
其次,党内法规的执法(纪)机构体制尚未理顺。依法执政命题的提出与贯彻,是执政党适应国家法外在要求的直接表现,而党建法治则是执政党为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十八届三中会所明确的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下,推动党建法治就成为理论与现实需要的必然。今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重要指示,提出要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目标。
但是,由于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受同级党委会领导,同级监督必须存在体制上的困难。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因此,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属于党内法规的执法(纪)主体,应当依据党内法规严格、公正执法(纪)。从奥斯丁提出法律是主权者命令这一命题以来,实证分析法学在这一命题下通过法律体系的规则结构建设,剥茧抽丝地发展法律的科学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实法治的成功。
由此可见,理顺现有党内法规的执法(纪)机构体制的任务仍然艰巨,更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为良法之治奠定了基础,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实现党建法治仍然任重道远,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之处。
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内法规草案,应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法乃善良公正的艺术,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职责的均衡也是衡量党内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
顾大松,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进入专题: 党建法治 法治中国 依法治国 。征求意见范围根据党内法规草案的具体内容确定,必要时在全党范围内征求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纳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场域,正是对唯一法治国家场域的超越。虽然哈特的理论论证相对来说比较繁复,也未能超越实证分析法学派规则结构模式,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奥斯丁法律系主权者命令的外在强制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法律自治理论。虽然现行以《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为核心的法规体系构建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程序性法规作支持, 党员的法定民主权利还是很难得到实现和保障。著名法哲学家哈特曾直面这一法律循环命题,他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提出,法律体系中存在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第一性规则要求人们去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第二性规则是依附于前者,它引入新的第一性规则,废除或修改旧规则,或者以各种方式决定它们的作用范围或控制它们的运作。
如党章第四条规定党员享有批评、揭发、检举以及控告、弹劾、罢免等权利,但在党的实际生活中, 该项权利往往难以得到实现和保障,其原因就是在于缺乏具体的程序性法规, 致使党员的上述实体权利很难通过具体的程序予以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党内法规应当统筹进行,科学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逐步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一、党建法治的证成 宪法第5 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今年5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对外公布,在实质上有着类似国家法意义上的立法法属性,其目标在于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得党建法治能有良法可依。
在哈特的理论中,第一类规则设定义务,第二类规则授予权力,换言之,即主权者命令得到遵守的原因,缘于守法者赋予其效力。但是,当实证分析法学的上述理论遭遇自然法学派谁来命令主权者的追问时,却因无法解决这一循环命题而陷入困境,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当纳粹战犯纷纷以元首命令即法律,执行法律无违法为由辩护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这实质上就是党建法治的要求。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以保障党内法规立法的科学性。党员系推动党建法治的主导力量,其主动性的发挥又有赖于党员权利的充分行使。因此,不论是国家法层面、还是社会法甚至国际法层面,法律的自治理论指出,法治的实现需要法律的内在视角,如伯尔曼所指出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家法的司法机关设置,建立党内司法机制,以充分保障党员权利,并以党建法治与国家法治的有机统一,推动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最后,党员权利救济有待于通过建立党内司法机制予以保障。
首先,党建法治需要通过程序规范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因此,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就成为必然,而从法治中国的普适意义上,就需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党建领域推进法治,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融入其内在行为逻辑,引领依法执政,进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因此,从法治中国建设的多场域角度,执政党不仅应当在国家法治层面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也应当在自身建设的层面上力行法治,方能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真正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实现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主义信仰旗帜下成立并运转的组织,当其自身建设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进行时,就充分具备了前述法治理论的内在视角。
任何政党包括执政党均应在宪法和法律之下活动,这是国家法层面上的法治要求,也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法治场域。目前,党建法治重点在于为良法立法,以实现良法之治。但是,法治的场域不限于国家,同时也存在于社会与国际领域。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法治中国命题。
征求意见时应当注意听取党代表大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在国家、政府、社会多个层面进行一体化建设,也需要通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正式会议对法治中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部署,在会议结束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如条例第三条对党内法规制定权限作出专门规定,明确了哪些事项只能由党的中央组织制定、哪些事项可以由中央纪律委员会、中央各部门或省区市党委制定,以规范党内法规的立法权方式,确保党内法规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四条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二、党建法治的重点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依法执政的历史命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20:15天狐定制
2025-04-05 20:01天狐定制
2025-04-05 19:43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6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0天狐定制
2025-04-05 18:52天狐定制
2025-04-05 18:36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6天狐定制
2025-04-05 18:03天狐定制
2025-04-05 17:54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